网友遭遇话梅刺客一颗20多元 为何“价格刺客”屡见不鲜?

2023-03-02 16:33:01 阅读()
网友遭遇话梅刺客一颗20多元 为何“价格刺客”屡见不鲜?

  网友遭遇话梅刺客一颗20多元,为何“价格刺客”屡见不鲜?网友关于上海淮海中路土特食品商店半袋话梅400元的讨论还未停,市面上1600元一斤的话梅又获关注。

  近日,有网友反映,之前还买到过标价160元/50克、25.6元/颗的“天价”话梅。

  据网友称,自己2022年7月在上海某商场买的特选话梅王,标价160元/50g,称了2颗,结账的时候付了51.2元,折合25.6元/颗。

  不过,记者查询点评网站获悉,该网友所述门店已无登记信息。同样,记者搜寻该品牌日月光店,也已撤柜。

  1600元一斤的话梅市面上还有销售吗?

  2月27日,记者来到浦东新区旭辉广场,找到名为“香港话梅大王”的摊位,只见摊位上摆满琳琅满目的果脯,都为散称计价。每个食品罐上写着品名和价格,所有价格以50克为计量单位。比如苏式话梅15元/50g,九制话梅16元/50g,蜂蜜话梅肉35元/50g,台式话梅39元/50g,茉莉花梅干42元/50g,清甜话梅肉53元/50g,特级话梅皇100元/50g,特选话梅王160元/50g……

  售货员介绍,特选话梅王是所有话梅里最贵的。“用9年的老梅子做的,制作的方法、工艺不一样,吃起来肉的紧实度也不一样……个头也大,一颗顶其他牌子的话梅四五颗。”售货员还表示,也可以6颗10颗的称。“我们每天卖好多,一两千的称,一点都不稀奇,卖得还挺好,爱吃话梅的都能接受。”

  记者买了3颗话梅,付款64元。

  此后,记者提出称2颗,售货员表示,份量太轻,称不出来。最后,记者以64元价格称了3颗,折合约21.33元/颗。售货员称,每一批梅子个头不一,但是每颗起码20元。

  网友分享自己遭遇“话梅刺客”的经历。

  此前,也有网友分享自己在淮海中路土特食品商店遭遇“话梅刺客”的经历:恰好遇上了她喜欢的上海老牌子奕森,话梅标价199元/斤。网友称了半袋以为100多元,没想到,最后支付了400多元。

  该网友描述称,“阿姨真的太热情了,一到柜台,就各种推荐。”当她表示“来一点”,阿姨狠狠抄起一勺,问多少钱,她就好像很忙的样子,没有听到,“我挑了两个口感不错的话梅肉,还没等我看清楚总价,阿姨已经扫码支付了。”

 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,商品定价是市场行为,换句话说,只要明码标价,计价秤符合国家强制标准,没有缺斤少两,就不能强制叫停。而称重类的果脯,因为自身水分含量、果实有核等各种原因,往往看着不多,称着不少,很容易遇到价格“刺客”。这种时候,可以直接拒绝购买,也是正常的市场选择行为。

  记者同时从上海各区市场监管部门获悉,近期,将加大巡查力度,重点检查商品明码标价等情况,要求相关单位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观念,切实做好食品安全工作。

  延伸阅读:

  6块糖卖466元!“价格刺客”又来了?明码标价也不能随意定价

  近日,“女子遇糖果刺客6块糖卖466元”“女子发现超市1个橙子卖128元”接连登上微博热搜。

  事件中,牛乳派、橙子动辄百元的价格让人们惊叹之余,也让“价格刺客”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。

  “糖果刺客”、“水果刺客”接连出现

  “糖果刺客”源于媒体的一则报道:2月2日,蒋女士带儿子去重庆磁器口逛街路过一家糖果店,品尝后选了4块牛乳派让店家称重,店家表示先切再算,并建议蒋女士再选一块,可以送一块。等店家切完后称重,6块糖总价高达466块钱。在蒋女士表示“不要了”后,店家称,这个糖是现切现卖的,12.8元/50克,按克称重计费。

  蒋女士还表示,牛乳派的标价牌只看到12.8元,50克刚好被挡住了。

  为何6块糖会卖到466元?糖果店老板对此回应称,产品所用的原料很好,且景区门店租金高,所以成本较高。售价128元/斤,明码标价,顾客如果对价格有异议,少要一点也没关系。

  但这番说法并不能让网友接受:“卖切糕转行的?”“这妥妥的‘刺客’呀!”“他本来可以抢,但是他给了6块糖。”

  一些网友还分享了自己因商品“未按斤收费”、“价签遮挡”被坑的例子。

  “糖果刺客”一事还在发酵,“水果刺客”也登上热搜。

  据媒体报道,2月3日,黄女士来到江苏南京德基广场下面的一个超市,挑选水果的时候发现橙子和草莓售价128元一个,菠萝980元一个。

  对此,该超市工作人员称,所售商品上架价格均接受相关部门和超市监管,网传橙子并非进口,实为融安金桔。菠萝肉质为粉红色,属稀有种。

  融安某金桔种植合作社人员表示,融安金桔为当地特有种,种植户售价为30元左右,品种好的网上售价每斤约为60-70元。

  另据中新财经记者了解,2021年融安全县金桔面积20.72万亩,年产量19万吨,产值达25.7亿元。其中,融安金桔新品种脆蜜金桔田头收购价格每公斤达60元。

  近日,南京市玄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也向媒体表示,知悉此事,目前正在调查。

  “价格刺客”屡见不鲜,成舆情热点

  近年来,1049元一斤的挂绿荔枝、1600元一斤的话梅屡屡见诸报端,引发热议。

  对于此类现象,有网友称,“已经明码标价,又不存在强买强卖。”但也有网友表示,“明码标价不代表能随意定价。”

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告诉中新财经记者,明码定价并不是“挡箭牌”,定价时要考虑商品实际价值,不可随意定价,损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。

  刘俊海也表示,前述“6块糖卖466元”一事,若如顾客所讲,那存在人为误导消费者,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、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,涉嫌价格欺诈,除非商家能自证清白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在中消协近日公布的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,“‘价格刺客’有违明码标价诚信原则”话题的社会影响力居首位。

  中消协认为,这反映出消费者对一些价格虚高的“普通商品”的讽刺,也显示出消费者对现实生活中存在未明码标价、计量单位不统一、价签不规范等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满情绪。

  该如何杜绝“价格刺客”?

  2022年7月,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《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》开始施行。这项被称为“价格卫士”的规定要求,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进行明码标价,明确标示价格所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。

  中消协认为,各地监管部门应当严格执法,把此规定真正落到实处,杜绝各类变相价格欺诈的“套路”,让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。商家应当恪守道德底线,遵守价格法规,严格规范明码标价行为,避免消费者花“冤枉钱”。

  “‘价格刺客’的治理既需要依靠道德自觉,也要靠法治手段。”刘俊海表示,首先企业要保持自律,胸怀对法律的信仰和对风险的敬畏。消费者也要“睁大眼睛看好钱袋子”,监管部门也需做好监管工作,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监管权利,制裁商家不法的定价行为。


拓展阅读

网友遭遇话梅刺客一颗20多元 为何“价格刺客”屡见不鲜?

  网友遭遇话梅刺客一颗20多元,为何“价格刺客”屡见不鲜?网友关于上海淮海中路土特食品商店半袋话梅400元的讨论还未停,市面上1600元一斤的话梅又获关注。  近日,有网友反

特斯拉投资日公布“宏图3” 在可持续能源制造业投资10万亿美元!

  北京时间3月2日,特斯拉在投资者日(Investor Day)上公布了“宏图第三篇章(Master Plan Part 3)”,在宏图第三篇章中,提出了哪些目标?和我一起看看以下相关内容吧。  北京

特斯拉下一代汽车组装成本降低50% 马斯克“宏图计划”公布

  近日消息,马斯克“宏图计划”公布,到底什么情况?这项所谓的“宏图计划”是什么?需要达成什么目标?和我一起看看一下相关内容吧。  当地时间3月1日周三,特斯拉(TSLA)在得

30岁硕士辞职存100万到云南养老 年轻人的养老规划有何不同?

  印象中的养老生活,基本是已经退休到了暮年,不过最近一位30岁硕士辞职存100万到云南养老,这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,那么年轻人的养老规划有何不同?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。  你考

1.89亿天价拍卖后万辆新车被报废 共享单车运至其他城市不让进

  近日有消息,1.89亿天价拍卖后万辆新车被报废,到底是什么情况?运营方曾想把这些车拉到别的城市,为什么不让进?和我一起看看以下相关内容吧。  日前有石家庄本地博主爆料,市

特斯拉年生产目标400万辆 45秒一辆 特斯拉2023销量有望达到200万辆!

  当地时间3月1日周三,特斯拉(TSLA)在得州奥斯汀的超级工厂举行公司史上首次投资者日活动,万众瞩目的“宏图计划”(Master Plan)重点篇章揭开面纱。  在特斯拉投资者日上,

公司产量达到了400万辆的里程碑 特斯拉下一代汽车组装成本降低50%

  近日消息,马斯克“宏图计划”公布,到底什么情况?这项所谓的“宏图计划”是什么?需要达成什么目标?和我一起看看一下相关内容吧。  在特斯拉投资者日上,特斯拉中国区负责

特斯拉目标每45秒造一辆车 首次投资者日透露出哪些信息?

  3月2日消息,特斯拉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次投资者日,首次投资者日透露出哪些信息?未来特斯拉的进程将如何发展?特斯拉全球副总裁朱晓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,一起来看看吧。  当地

特斯拉目标每45秒造一辆车 朱晓彤或替代马斯克掌管特斯拉

  特斯拉公司全球副总裁朱晓彤在公司首次投资者日活动上说,特斯拉的超级工厂的目标是45秒造一辆车,目前特斯拉有多少的电动汽车超级工厂?和我一起看看以下相关内容吧。  

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自己造自己 未来可能超过人类数量

  在特斯拉投资者大会上,特斯拉展示了关于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的视频,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自己造自己,并且马斯克表示未来人形机器人可能超过人类数量。  当地时间3月1日,在特斯拉